百科技术库 各行业技术资料 - 百科资料网
欢迎来到百科技术库 各行业技术资料 - 百科资料网! [免费注册] | [登录] 微信快捷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 帮助中心 各行业技术应有尽有!
全国服务热线 13310018778

栏目导航

最新技术
一种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属于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用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的催化剂中在三维多孔碳骨架上掺杂硼元素,硼元素与氮原子和镍金属单原子形成Ni-N-4B-2活性位点,即硼元素的掺入改变了活性位点中心的配位环境,从而使得催化剂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过程中提高了Ni-N-4位点在高电流密度下的产物的法拉第效率。实施例的数据表明:将实施例1所得的催化剂负载在气体扩散电极上,在-1.2V的电位下,催化剂的电流密度达到了213±30mA·cm~(-2),在此电位下产物一氧化碳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7.37%。
一种Fe2/MoS2电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Fe-2/MoS-2电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本发明通过多次超声将MoS-2剥离为单层结构,有利于氮气吸附;采用水热合成法将Fe-2(CO)-9锚定在MoS-2上制备双原子分散Fe-2/MoS-2催化剂;具有工艺简单、耗能少、条件温和及产品形貌好等特点,适合大规模生产应用。
BiVO-4/Co-(1-X)S复合光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光电催化剂的制备,尤其涉及一种Co-(1-X)S与BiVO-4复合光电极(BiVO-4/Co-(1-X)S)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四个烧杯分别添加50 mL去离子水并编号1、2、3、4,在1号烧杯中溶解0.05~0.15 mmol Co(NO-3)-2·6H-2O,在3号烧杯中溶解0.05~0.15 mmol Na-2S;将负载有BiVO-4的FTO片依编号次序在上述烧杯中浸泡,循环10-50次后取出,去离子水洗净,室温干燥,即可得到BiVO-4/Co-(1-X)S。本发明利用电沉积法、煅烧法和SILAR方法合成BiVO-4/Co-(1-X)S,Co-(1-X)S纳米颗粒复合在BiVO-4表面,有效地提高BiVO-4/Co-(1-X)S复合光电催化剂载流子迁移速率,改善电子与空穴复合问题,提高其光电催化性能。本发明制备工艺较为简单,所制备的BiVO-4/Co-(1-X)S应用于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在环境、能源等领域也能发挥作用。
一种电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金属钴与钴钼氧化物层的复合使得钴能改善钴钼氧化物层导电性能差的固有缺陷,从而大幅度提升电催化材料的催化性能。制备电催化材料的过程中,氢化还原反应在还原纳米片材料的同时,还能在表面产生大量缺陷,增加了电化学活性位点的暴露。与钴钼氧化物层的催化性能相比,本发明的Co@CoMoO-x纳米片阵列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作为析氢电催化剂时,能极大提升设备催化析氢性能。
一种双物种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物种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材料制备、电催化及精细化工的技术领域;所述催化剂是以磷钨酸、铋盐和硫酸锂为原料,通过分批次投料,在温和条件下加热搅拌,利用具有丰富氧配位点的磷钨酸为载体,以铋盐、硫酸锂为双物种修饰的前驱物,首次开发出高性能的电催化固氮用铋锂双物种负载磷钨酸电催化剂;本发明制备的电催化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优秀的双氮分子吸附活化能力,突出的抑制析氢竞争反应能力,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且催化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过程绿色环保,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一种催化电解制取氢气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催化电解制取氢气装置,包括外壳、AC-DC变换器、氧气收集系统、氢气收集系统、电解液供给系统,电解液供给系统设置于外壳内,其内设有若干个独立的电解发生室,相邻电解发生室间设置有隔膜,每个电解发生室内设置有电解水单元,每个电解水单元包括双极性催化电极和密封件,双极性催化电极包括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之间利用电极隔板分离,阴极电极涂布有用于催化电解的阴极材料粒子,电极隔板将每个电解发生室分为氧气生成区和氢气生成区,氧气生成区的底部和氢气生成区的顶部均设置有密封件,氧气收集系统通过第一管道与氧气生成区相连通,氢气收集系统通过第二管道与氢气生成区相连通,技术成本低、电解效率高。
基于结构纳米化结合协同改性的非贵金属析氢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结构纳米化结合协同改性的非贵金属析氢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催化剂由金属硼化物活性相、氧化物基体相和载体组成,金属硼化物以纳米颗粒形式分布于氧化物基体相表面,氧化物基体相负载于载体上。本发明通过硼化反应原位析出金属硼化物活性相,进而与基体氧化物组合构筑协同催化活性位;金属硼化物的类金属导电性与部分还原反应引入的氧缺陷有助于提高催化剂材料的导电性;此外,前驱体材料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脱水反应形成大量纳米孔,在提供丰富活性位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催化剂的传质性能。基于同时优化本征活性、活性位数量、导电性三方面要素,金属硼化物复合电催化剂的综合催化性能接近贵金属Pt催化剂。